布魯菌病(brucellosis,布病),也稱波狀熱,是布魯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傳染病,屬自然疫源性**,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病情輕重不一的發熱、多汗、***等。
診斷標準
流行病學資料及職業對協助診斷本病有重要價值,若同時有本病的一些特殊臨床表現,如波狀熱、睪丸炎等,則診斷可基本成立。血、骨髓、膿液等培養的陽性結果為確診的依據。
凝集試驗(或ELISA、補結試驗等)宜月逐周測定,高效價或效價成倍升高者有診斷價值。慢性患者凝集試驗陰性時宜作ELISA或抗人球蛋白試驗,為鑒別自然感染和人工**,或明確**是否活動,則可作2-ME試驗。
2布魯氏桿菌
布魯氏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的不運動**,它可以在很多種家畜體內存活.對人造成感染的主要是馬耳他布氏桿菌,流產布氏桿菌,牛、羊布氏桿菌豬布氏桿菌和狗布氏桿菌.
病原體是通過感染的動物(人畜共患病),它們的排泄物和污染的食物進行傳播的.
開始發病時會伴隨著中度發燒,急性發作時夜間發燒會加重,肝大,脾大或**結腫大是這個時期的特征. 體溫波動式的間歇性發燒是馬爾他布氏桿菌和豬布氏桿菌感染的特征.
**不會自行痊愈或轉變成慢性病.對于慢性**,臨床癥狀有很多種,可能導致多個器官或臟器系統,骨骼或關節的病變,感染組織中可觀察到具有組織學特征的肉芽腫.
**性心內膜炎如果不及時**,將會有生命危險.
布病患者的患病不同時期分為:1-3個月急性期、亞急性期、3個月以上慢性期、6個月以上器官損傷性并發癥期、反復發作2-3次以上頑固性期、各器官組織并發癥晚期。
臨床上,在布魯氏桿菌病的晚期可能出現喪失勞動能力、臥床不起、神經或精神病方面的癥狀.
3主犯臟器
⑴運動系統:關節肌肉疼痛。出現膝關節、腰、肩、髖、肘等***。
⑵ 神經系統:可引起神經干涸神經根的損傷,導致神**。出現腰痛、臀部疼痛、腿痛等。
⑶ 呼吸系統:部分患者發生間質性肺炎而出現咳嗽。
⑷ 消化系統:急性期病人個別因肝臟損害較重,而出現尿黃、鞏膜黃染、肝區不適、食欲減退等消化道癥狀。
⑸ 泌尿生殖系統:男性患者因睪丸炎或附睪炎而出現睪丸疼痛及小**。慢性期可出現精索神**,以致出現陽痿、遺精、性機能減退等。
女性患者可出現**腫痛、腰痛、小**、月經不調、閉經或流血過多,白帶過多、**減退、早產、流產、死胎等表現。
還可發生腎炎、腎孟腎炎、膀胱炎。
4癥狀危害
患布病后,首先出現的癥狀是發燒,體溫可達38—40度,不同人發燒的熱型差別較大。有的人體溫并不太高,波動于37—38度之間,持續時間長,處于長期低熱狀態;有的人體溫呈波浪狀,即高熱幾天,體溫降下來幾天,又開始高,反復多次,所以布病又稱波狀熱。還有的體溫忽高忽低,早晚變化大,病情兇險,呈弛張性發熱等等。當前主要是長期低熱者多。
另一個特點是患者多汗,尤其發病初期更為明顯,晚上汗更多,汗質粘稠,多出現在頭胸部等。
患者還經常出現骨關節疼痛、腫脹等。男患者易出現睪丸腫大(單例),女患者可有月經不調,流產,白帶過多等。發病初期不明顯,體溫逐漸下降時骨關節癥狀相繼出現。疼痛或骨關節活動障礙的部位多見于大關節。如,腰、骶、髖、肩、肘、膝等關節。常易誤診為風濕病。
給布病患者查體時還可看到某些部位**結腫大(頸部、腋下、腹股溝等),肝、脾腫大等。
其他癥狀如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等類似于感冒。
總之,布病無明顯特征性表現,癥狀是多種多樣的。
5**方法
采用***類**
(禁忌證為:活動性且肺結核、風濕熱、惡性腫瘤、肝腎功能不全及妊娠、未婚患者等)
⑴四環素類***,并用鏈霉素**:四環素每日2克,分四次口服,21天為一療程,可重復1-2個療程,療程間隔5-7天。**療程時并用鏈霉素。**每日1克,他兩次肌肉注射。
⑵ 利福平,并用強力霉素**:利福平**每天600-900毫克,分兩次口服,并且每天早晨口服強力霉素200毫克,連服6周。
⑶ 磺胺**:復方新諾明**每次2片口服,每日3次,連服2周,以后每天2次。3周為一療程,可治2-3個療程,療程間的間隔5-7天。用此類藥**后有一定復發率。
⑷ 對癥**:除*****外,應以對癥**。如**者可服用**藥,***、**等可服鎮痛藥,高燒者可輔以物理降溫或服解熱藥等。
(5)其他**:在內蒙古地區,當地有以蒙藥為主的**方案。
6病原學
國際上將布魯菌分馬爾他(羊)、流產(牛)、豬、犬、沙林鼠及綿羊附睪等6個生物種,19個生物型,即羊種(3個生物型)、牛種(8個生物型,牛3型和牛6型菌的生物特性是一致的,1982年國際微生物學會布魯菌分類學會將其合并為一個生物型稱為3/6型)、豬種(5個生物型,原為4型,1982年國際會議上增加第5型)、沙林鼠種、綿羊附睪和犬種各一生物型。中國以羊種菌占**優勢,其次為牛種菌,豬種菌僅存在于少數地區。近年發現在23個省區,犬中的犬種感染率為7.5%,五省區抽樣調查,人群的感染率為6.1%。
布魯菌為一不活動、微小的多形球狀桿菌,革蘭氏染色陰性,無芽胞形成。該菌對光、熱、常用化學**劑等均很敏感;日光照射10~20分鐘、濕熱60℃10~20分鐘、3%漂白粉澄清液等數分鐘即可將其殺滅。布氏桿菌在外界環境的生活力較強,在干燥土壤、皮毛和乳類制品中可生存數周至數月,在水中可生存5日至4個月。
布魯菌僅產生內霉素,對實驗動物具一定毒性。
7發病機理
布魯菌自皮膚或粘膜進入人體后,中性多核粒細胞首先出現,被吞噬的牛型**可部分被殺死,但羊型菌不易被殺。存活的 布魯菌隨**液到達到局部**結。根據人體的抗病能力和侵入菌的數量及毒力,病菌或在局部被消滅,或在**結中生長繁殖而形成感染灶。當病菌增殖達到相當數量后,即沖破**結屏障而侵入血循環,此時可出現菌血癥、毒血癥等一系列癥狀。
病菌進入血循環后易在肝、脾、骨髓、**結等網狀內皮系統中形成新的感染灶,后后中網病菌又可多次進入血循環而導致復發。發熱呈波狀型(故本病又稱波狀熱)。
布魯菌主要寄生于巨噬細胞內,與其他寄生細胞內**所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一樣,其發病機理以遲發型變態反應為主。
布病的發**展乃甚為復發,一則與菌血癥、毒血癥、變態反應有關,二則該菌侵犯多個器官,三則****與抗體不易進入細胞,所以本病臨床表現復雜、難治。
網狀內皮系統在急性期呈彌漫增生,在慢性期則可出現由上皮樣細胞、巨細胞、漿細胞、**細胞等所組成的肉芽腫,此系組織對**產生的變態反應。肝、脾、**結及骨髓中均可有類似病變。在羊型和豬型布氏桿菌病中,特別是在后者中常有化膿性肉芽腫形成。
8病理改變
血管的增生破壞性病變也為變態反應所致,主要累及肝、脾、腦、腎等的小血管及****,導致血管內膜炎、血栓性脈管炎、臟器的漿液性炎癥與微小壞死等。
骨、關節和神經系統的變態反應性炎癥主要表現為關節炎、關節強直、脊椎炎、骨髓炎、神經炎、神經根炎等。肺可有出血卡他性肺炎,心臟病變較血管病變少見,有心內膜炎、心肌炎等。腎混濁腫脹,偶見彌漫性腎炎和腎盂腎炎。此外,尚有睪丸炎、附睪炎、**內膜炎等。
9流行病學
分布
本病全球分布,每年上報WHO的病例數愈50萬。地中海地區、亞洲及中南美洲為高發地區。國內多見于內蒙、東北、西北等特區,國內104個疫區均達到基本控制標準,但90年代以來,散發病例以30%~50%的速度增加,個別地區還發生暴發流行。
傳染源
羊在國內為主要傳染源,其次為牛和豬。這些家畜得本病后,早期往往導致流產或死胎,其**分泌物特別具傳染性,其皮毛、各臟器、胎盤、羊水、胎畜、乳汁、尿液也常染菌。病畜乳汁中帶菌較多,排菌可達數月至數年之久。
傳染途徑
在國內牧民接羔為主要傳染途徑,獸醫為病畜接生也極易感染。此外,剝牛羊皮、剪打羊毛、擠乳、切病毒肉、屠宰病畜、兒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從接觸處的破損皮膚進入人體。實驗室工作人員常可由皮膚、粘膜感染**。進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類時,病菌可自消化道進入體內。此外,病菌也可通過呼吸道粘膜、眼結膜和性器官粘膜而發生感染。
易感人群
人群對布魯菌普遍易感,青壯年男性由于職業關系,其發病率高于女性。國內以牧區牧民的感染率*高,多發生于春未夏初或夏秋之間,乃與羊的產羔季節有關。患病后有一定的**力,但再感染者并不太少見。
10控制措施
預防措施
1.健康教育:關于防治布病的宣傳教育應注意以下幾點:(1)人感染布病是來自于染疫的家畜,尤其是羊、牛、豬等。主要傳播因子是流產物、乳、肉、內臟、皮毛等。(2)布病是可以預防的,而且是可以自愈和**的,增強信心。(3)宣傳對象主要是與牲畜接觸密切的一些職業人群及疫區和牧區的居民,如獸醫、放牧員、飼養員、屠宰工、擠奶工及乳肉加工人員等。(4)宣傳教育應與畜牧業發展及脫貧致富結合起來
2.**接種:在世界上只有少數國家主張給人預防接種,我國是其中之一。人用菌苗系104M(B.abortus)凍干弱毒活菌苗,以皮上劃痕進行接種,劑量為40~50億/人次。低溫避光條件下運輸,在4℃下保存。**對象**于疫區內職業人群及受威脅的高危人群,接種面不宜過廣,而且不宜年年復種,必要時可在**年復種一次。對孕婦、泌乳期婦女、年老體衰者及有心、肝、腎等**患者不宜接種。104M苗也可采用滴鼻方式**。
3.檢疫淘汰疫畜、隔離疫畜培養健康畜,以及畜群**接種等是預防布病的重要措施。
環境管理
出現布病患者應按傳染病管理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的報告時間及程序進行報告,一般不應超過24小時。因布病人不傳人,故對病人及接觸者均不需隔離等處理。對患者所居住環境等也無需特殊處理,但應對周圍人群進行布病檢疫,發現可疑者應及時處理;對引發布病的傳染源必須追查,對患者家中及鄰居飼養家畜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調查牲畜流產狀況、患者接觸牲畜歷史,接觸程度,食用乳肉或內臟情況等。對查出的可疑畜及乳肉制品等應及時有效處理。
流行期措施
當出現布病暴發流行時應盡快采取緊急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組建臨時領導機構,包括當地**醫的醫療行政管理人員及有關專業人員。盡快與上級有關行政和業務部門取得聯系,并報告。迅速利用現有的通訊宣傳設施等進行宣傳教育。
2.對現患及時診斷和**,并對周圍人群進行檢疫。
3.對傳染源進行調查和管理。一般采用專訪及座談,并對牲畜進行檢疫。確定外傳性(即疫畜來自外地)及內源性(本地疫畜)。查出的傳染源及時處理(隔離和淘汰),對各類傳播因子,如流產胎兒(牛、羊、豬等),污染乳肉等應做**處理或深埋、焚燒等。對傳染源曾棲息之處應予以**處理。
4.預防接種,對疫區內高危人群(包括職業人群及非職業人群)予以104M苗**;對健康畜或畜群進行預防接種:牛應以S19**,羊應以S2苗**,因對豬無合適疫苗應注意觀察。